close

阿彌陀佛學佛社區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在平時訓練看破放下,對治煩惱習氣(1)

每個人讀了佛經、聽了佛法,都知道佛法好,都很羨慕,為什麼做不到?放不下,認為放下太苦了。這個世間大家都認為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是享受,享受捨不得放下。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這不是享受,這是什麼?諺語所謂苦中作樂,不是真享受,是覺悟要快,覺悟要保持,保持的方法就是經教。我們在這裡就深深的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生講經教學。經典上沒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哪一天放假,沒有放過假,天天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這是給後來弟子做最好的榜樣,學佛要這樣學法。

...

我們的麻煩事情就是放不下,知道放下好,就是放不下,麻煩在這裡。所以學佛學什麼?過去章嘉大師常常給我說,就是學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就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真的是妙絕了。我們看破,但是不能放下,那就停止在這裡,就不動了。看破要幫助放下,他就步步高升,它起作用。放下幫助看破,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他就向上升,他就能爬到頂層,頂層是妙覺。所以我們常常勸導同學,從哪裡放起?從自私自利放起,從怨親平等放起,很重要!如何把我們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把這個情緒放下;我們很喜歡的人、很愛的人,常常掛念著,這也要放下。怨放不下,冤冤相報。親情放不下,你往生不了,臨命終時你還掛念著親情,阿彌陀佛忘掉,你不能往生。要常常想到,真如自性裡頭沒有一物,惠能說「本來無一物」,這句話重要,自性清淨心裡本來無一物,遍法界虛空界裡頭本來無一物。

  我們現在眼看這些物都在,前面我們學過的四個字,非常有味道,叫「不斷之無」,很有味道,是無,但是它不斷。現在我們曉得,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這個頻率多快?一秒鐘不是二十四張,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不斷之無這是一個什麼?真正把事實真相掌握住,原來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不斷之無。所以你不要想控制它,你可以享受它,就像看電視一樣,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能控制它,你不能占有它。你要是控制、占有,錯了,它根本沒有,它根本不存在,所有一切是幻相,絕對沒有一個是真實的。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我們放下大有幫助。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什麼天災人禍你完全不放在心上,為什麼?不斷之無。

  體會到不斷之無很有趣,生活在不斷之無,那是很幸福,佛菩薩的生活,這種生活在大乘佛法裡,正常的生活。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正常正常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正常。我們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後你就曉得,沒有一樣放不下,統統放下,我們活在這個世間真叫隨緣妙用、游戲神通。對自己是不斷向上提升,不斷放下,這對自己;對別人,為他示現一個好榜樣,做給別人看。

...

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無非是教導我們恢復本能而已。這一樁事情從理論上來講不難,為什麼?是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有什麼難處?難在哪裡?現在我們自性透不出來是因為有障礙,把這個障礙除掉好像是很困難。障礙是自己造成的,障礙怎麼形成的?妄想形成的。

我們現在不知道所有一切現象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所以在虛妄相上生起堅固執著,這是我們不能恢復性德的真正因素

這一樁事情只有佛說得出來。佛為什麼說得出來?佛是過來人,他放下了,他恢復了。回頭再看看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依然堅固執著,不肯放下。只要你不肯放下,你對於事實真相當然就不明了,這個不明了就是你看不破;看破就是明了,徹底究竟明了叫看破。所以看不破不明了,那你自自然然會隨順你的煩惱習氣執著,自以為是,這是你思想錯了。

思想錯了,接著你的做法就會錯,你會做錯,你會說錯。你會用錯誤影響你周邊的人物,這是佛經裡面常講的造業業,一定招來果報,這個果報不好,惡業感惡果,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在六道裡頭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斷惡修善;六道裡面又造成嚴重的錯誤。像我們現在,出現在濁惡的世界,濁是染污,惡是惡業,佛常講的十惡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冷靜想想看,是不是跟十惡業相應?念頭才起,你要是回光返照一下,你這個念頭跟這十條,哪些條相應?這樣的業果就是災難,自己的災難,不是別人的災難

凡夫修行之所以感到非常困難,他不會修。怎麼說不會修?會修的人是修自己,凡夫修行都是修別人,都是看到別人錯,要修理別人修理別人,造業!那些佛菩薩們,他們為什麼能夠成佛菩薩?他不知道修理別人,他知道修理自己。所以佛家常說回頭是岸。回頭修理自己,不能修理別人,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做種種示現,是幫助我修理自己的,這叫修行。
我們許多同修也曾經聽古人用比喻講人生如戲人生如夢。如戲,一切眾生在演戲!看戲的,我一個人,我一個人看大眾都在演他們表演給我看,叫我學習。他表演正面的,表演善的,我要認真努力跟他學,要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善心善行?有,很好,保持,不要失掉;沒有,趕緊學,希望自己也跟他一樣。
他表演是負面的,表演是個惡相惡行,我們看到了,反省,我有沒有?如果有,趕快改!沒有,好,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你要能這樣用心,祖師大德就是說:你會了!會,不會,關鍵就在此地。你會了沒有?我們要在這裡學習,要會修,要會學,六根,眼會看,耳會聽,這六根逐漸聰明、伶俐、管用,逐漸逐漸恢復到本能。

 

「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一句經解的教誨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多說幾句。最難得的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這幾句話,「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這一句重要,這樣才能夠入於一念,這一念清淨心才能現前,功夫都在平時。平時什麼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放下,真正體會得佛在經教裡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就是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干淨,它就沒有了,最後現出來的是什麼?那是真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頭沒有現象,所以佛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
  
  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屏幕就是常寂光,它什麼都沒有,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還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總要記住。常寂光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們比喻的屏幕,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保持像屏幕一樣的真實、像屏幕一樣的不染,你看屏幕現象千差萬別,沒有絲毫染著。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惠能大師明心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突然之間看到屏幕,屏幕上一無所有,本自清淨,所現的境界,染、淨、善、惡,全都是假的。屏幕叫做佛,我們在頻道裡面見的所有的色相不就統統都是佛嗎?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在屏幕上看見了,屏幕是佛,屏幕所現的一切現象沒離開屏幕。體是佛,相也是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只是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是佛,這叫墮落到六道裡頭來,不知道,這真變成六道眾生了。為什麼?六道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屏幕裡所有的現象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有屏幕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而分別執著跟無分別執著融成一體,決定分不開,但是它確實不一樣。能生能現的自體,就是自性,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生所現的這些色相,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在無分別當中起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當中去起心動念。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容易體會,這就是大乘佛法,這就叫一佛乘。一佛乘在哪裡?就在電視機上,你全看到了。會看的就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會看的,被這裡面所演出的這些畫面迷住。迷了之後你就被境界轉,悟了你就能轉境界。
  
  凡夫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毫無差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表演得逼真,我們表演也逼真,沒兩樣。不同的在什麼地方?他表演的是覺,我們表演的是迷,你想想看,除迷悟之外還有什麼差別?覺了就是一念清淨心,迷了是一念執著心、一念分別心、一念妄心,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跟體性不相應。一念清淨就冥契理體,理體就是自性,理體是真心,理體是妙覺,就入於一念,沒有二念。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常寂光,再生一念就迷了。大乘經教常說正念無念,無念叫正念。這個很難講。無念好,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念了,念無想定,他還是有念,有什麼一念?我有個無念,無念還是一念,無想,無想還是有一個想,想無想。所以無想定也就是無念定,在第四禅,外道天,他本來是學佛,學成外道了,誤會了。這些現象、事實都要明白,不明白,有一天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也墮入其中,自以為證得涅盤,自以為是妙覺,哪裡知道全錯了,沒出六道輪回。
  
  所以平常我們的用心要能跟自性有個幾分相應,這個好!自性很難懂,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我們起心動念能夠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是用真心,這就叫發一念心,這就叫入於一念,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從哪裡練起?先練不執著,心量拓開,能包容、能隨緣,不再斤斤計較,心量拓開了。不能包容,斤斤計較,這個就太難太難了,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你量小,你的福不大,大智、大慧、大德、大福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不能不覺悟。迷悟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放得下放不下,放不下迷,放下了覺。覺悟了,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福報現前,那叫自在。
  
  學佛的同學幾乎都知道自己業障習氣很重,也很願意消除業障,為什麼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業障、念自己的習氣,所以他的業障習氣只有天天增長不會消除。什麼時候消除?哪一天他不念了,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念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業障沒想它它真消掉了,道理在此地。到緊急關頭的時候,遇到有災難現前、疾病現前,手忙腳亂,妄念紛飛,把佛號全忘光了,這個時候怎麼樣念念增長他的罪業,一定要曉得每一念都增長;換句話說,念念接近惡報。為什麼?《太上感應篇》說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在經典的教誨這個時候忘得一乾二淨,學佛學一輩子這個時候不起作用,煩惱起作用。甚至於在這個時候怨天尤人,甚至於怨恨佛菩薩,那個罪就更重,這個罪業就變成無間地獄業。
  
  佛門弟子對經教了解不夠透徹,護持佛法自以為護法有功,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災難?佛菩薩不靈,佛菩薩沒照顧他。這都是對經教不通、不能理解。佛菩薩經教確實能夠保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把經教錯解了,招感來的災難又要怨天尤人,這怎麼得了!佛沒教你們這麼做。佛真的教我們消除業障、化解災難,教我們放下,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把什麼捨掉?把災難捨掉,把生死捨掉,把疾病捨掉,把六道輪回捨掉,把十法界捨掉,你就成佛;你要是念念捨不掉,你的麻煩就大了。
  
  輪回確確實實可怕,你要真把輪回看透了,你就知道輪回是一團糟。這一生當中無論什麼好的關系,一轉世全忘掉,可能全顛倒了,曾祖父、高祖父這又回頭來了,可能又回來做你的孫子,這個事情常有的。甚至於他造了惡業,他投到畜生道裡變成你家養的家畜,我們肉眼凡胎不認識。所以六道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有得受的。不就知道了嗎?念念是輪回心,念念是念六道裡的恩怨,酬償果報,你念這個東西,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因為你念的時間太多,念佛的時間太少,佛號抵不過業力,這就是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
  
  黃念祖到了晚年生病,臨終之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萬緣放下,六個月的時間,他往生了。以這樣的一個大德、這樣一個修行人,臨命終時還要這樣的努力才能得生淨土,何況一般凡夫!他是給我們一般人做榜樣,也就是說最後這六個月的時間,一百八十天,真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你就必定得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一念清淨心一定要在平常時間養成,要養成放下,什麼都放下。我也說過很多次。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然後再找那個一念,不難,一念肯定會被你找到。一念是什麼?真心,你把你自己找到,你把你的自性佛找到了。自性佛就是阿彌陀佛,哪一個人不是阿彌陀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
  你是阿彌陀佛你就住淨土,你不是阿彌陀佛那你住穢土,這是大乘教佛常常說的,境隨心轉!我們要想這塊地變成寶地、變成福地,很簡單,我們自己把良心找回來,我們自己把清淨平等覺找回來,那你就是福人,福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你能夠把阿彌陀佛找回來,念念皆是阿彌陀佛,你住的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淨土,什麼災難都不會發生學佛明白這個真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還問別人?別人向你請教,你怎麼會去問別人?這不是笑話嗎?真的是這樣,一點都沒錯。
  
  我們今天真的要在意修行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那種煩惱習氣怎麼又發作?這個發作要把它當作什麼看待?當作發病看待,這煩惱習氣一現行,怎麼我又發病用什麼方法對治?一句阿彌陀佛就對治了,阿彌陀佛叫萬靈丹,治我們的病,這個就是伏煩惱。

...

修裡頭有個關鍵,也有個訣竅,你得要懂。這個竅門是什麼?就是放下。  
  《大般若》所講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講這十二個字。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包括華藏世界、包括極樂世界,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理太深了。

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你就曉得這些現象怎麼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所以佛說了一句話,總原則,總的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執著就有輪回,執著沒有了,輪回就沒有了,就像一場夢一樣,醒過來,全沒有了,不是真的。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聲聞、緣覺,不分別,聲聞、緣覺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菩薩跟佛沒有了。一切唯心造,心現識變。一真法界,這了不起!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它從哪來的?它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如果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它就沒有了,一切法就這麼回事。沒有的時候它到哪裡去了?它回歸自性,淨土講的常寂光土,它回歸常寂光了。
  
  常寂光是自性,常寂光我們看不到,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法界虛空界。你進入常寂光,我們一般講,身心與常寂光整個合成一體。一切諸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你進去之後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眾生有感你就現身。所以它起作用,它不是死的,現在我們講有機體,它是活活潑潑的,但是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現象,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說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但是它真有,它真存在,能生萬法。眾生有感,常寂光裡面這些妙覺如來他真的就有應,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處,眾生有感他統統都應佛法到這個地方究竟圓滿了,因為它什麼現象都沒有,所以科學跟哲學都達不到。因為科學跟哲學都不離開思惟,思惟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必須把思惟跟執著放下,自性就現前了,你就見到了。只要你有思考,你有執著,你永遠見不到它。這就是為什麼科學跟哲學沒有法子發現它,達不到。佛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放下就是,你只要放下,你就證得
  
 十九歲煩惱障放下了三十歲所知障放下了,他沒障礙了,所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學的東西愈多,記的東西愈多,這所知障。佛法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跟世間法不一樣也就在此地。佛氏門中一法不立,你才能大徹大悟,你才能夠明心見性

...

這是在現前,我們除了專修淨土之外,有義務幫助每個宗派都能復興,這是總報佛恩,所有宗派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雖然佛講得很清楚,末法淨土成就,這都是真的。末法的環境很復雜,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從斷煩惱才能契入境界。斷煩惱這樁事情非常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淨宗的好處,就是不斷煩惱,只要求把煩惱控制住,煩惱沒斷,但是煩惱它不起作用,就行,就能往生。關鍵的時刻就是壽命終的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保持正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平時要練功,最後一念才保得住;平時要不練,最後一念要是錯了,這一生的機會又失掉了。我們相信,每個同學,我們淨宗的同學,個個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學這個法門。你要問為什麼你沒有往生,你還搞成這個樣子?就是最後那一念錯了,最後那一念不是阿彌陀佛,想到家親眷屬,想這個、想那個,就完了。也就是你沒有徹底放下,你放下得不干不淨,才會造成這樣的果報;真的徹底放下,什麼都不留戀,什麼都不想了,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隨時隨刻都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永遠只保留一個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得生。

...

我們心量很小,不是像太空。我們心裡能包幾個人?喜歡我的我包容他,討厭我的我排斥他,這是什麼心?凡夫心,六道輪回心。佛經上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說誰?說我們自己,不是說別人。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釋迦佛亦如是,十方佛皆如是,你我他亦如是,沒有兩樣。心量小是什麼?心量小是煩惱、是習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明明你這一生可以成佛作祖去了,何必去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本來沒有,是你自作自受,是你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尤其是執著,執著一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這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境界

  所以佛菩薩能幫助我們,諸位要記住,就是教學

...有沒有眾生可度?給你說老實話,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根本就沒有眾生。眾生存不存在眾生真正存在的時間,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那一念,那是眾生存在的時間。這一念時間多長?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存在時間就這麼長。

  了解事實真相,就知道萬法皆空。《般若經》上所講的真的一點都不假,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在一切法裡頭,你想控制它,你想占有它,你想支配它,全是妄想。諸佛菩薩,真正修行人,稍稍契入境界,他不再執著、不再分別,所以他能恆順眾生,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一切隨緣,一切隨順,沒有不皆大歡喜的。他真皆大歡喜,他歡喜什麼?歡喜一切皆空,他歡喜這個,他歡喜了不可得,所以他心在境界裡頭他不動,這個厲害!這是什麼?這是真心。

 苦樂是一不是二,凡聖是一不是二,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你自己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能生萬法,你在電視裡畫面能生萬法,萬法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你是覺,他是迷有苦有樂,都是迷;無苦無樂,覺了,明白了。自己明白之後,你才有方法幫助他明白,明白就是解脫,任何境界裡頭你都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進去了,你就墮落到裡面去了。

 好像要表演一下,像唱戲一樣,流一點同情的眼淚,那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別人快樂,你也顯快樂,別人痛苦,你也顯痛苦,他是真的,你是假的,你才有善巧方便、真實智慧幫助他,幫助他從境界裡醒悟過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最大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無過於生死,我們怎樣了生死出三界,這大事...

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念頭一動它就變了。所以說現象裡頭決定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決定找不到兩個相同的。所以,相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是無所得的意思。
  
 你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這一切現象裡頭不起心、不動念,跟菩薩一樣。還起心動念你就錯了,起心動念是迷了,起心動念是凡夫。所以有所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統統叫無明,無明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才會干這個事情。真正了解,你怎麼會干這個事情?《心經》上所說的,這屬於《般若經》,「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實智慧。有智,有智就是無明。所以智能跟知識不一樣,有智是知識,無智是智能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是無所不知,妙!知識怎麼樣?知識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是無知,無所不知。你看看,它怎麼會一樣?智能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只有大乘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如果用粗顯的話來給你說,為什麼有知不能解決問題?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裡頭,那就把問題愈來愈復雜了,搞復雜了,不能解決。無知,不但沒有自私自利,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他所現的是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所以無智亦無得,這是自性圓滿的顯露。得個什麼?他真有得,得什麼?他得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得的是大圓滿,不是在裡頭得一個。這個事情,只有如來、法身菩薩知道,要不然人家學這個干什麼?這是一切法裡頭,至真至實無上的妙法,經教裡頭稱為究竟一乘。這些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先把它記熟,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這叫觀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你看,我們拼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麼?生死輪,這是輪回。起心動念那是造輪回業,你造輪回業,你怎麼能夠出得了輪回?真正想出輪回,不再造輪回業了。輪回業裡頭最重的就是執著執著真放下了,還有分別、還有妄想,他能脫離六道輪回。所以我們就知道,六道輪回的業就是執著。有些人堅固的執著,這是成見成見放下了,就能夠恆順眾生,不再執著。分別心放下了,不但能恆順眾生,能隨喜功德,這是真智慧。所以,「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他都斷了,「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是真的。菩薩無為而無所不為,雖無所不為,真的是無為。為什麼?他無所得。他為什麼還要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有一切都是為眾生所施設的,沒有自己,這是菩薩。為別人,裡面也有一分為自己,還是為自己。菩薩是絲毫自己都沒有,這一點要懂
  
  底下,「《涅盤》之說,真究竟了義之語也」。這是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的,《涅盤經》裡面所說的,「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所得者,名為無明;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這個話真正是究竟了義之說。「又證無所得者,《仁王經良贲疏》曰: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這是《仁王經疏》上的一句話,這真正是菩薩境界。於一切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對色,耳對音聲,乃至於意對一切法,意是念頭,真正不分別,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是不分別,平等心現前,平等性智,一定沒有所得的心。無所得心就是無分別智的起用,無分別智是體,無所得心是作用,有體有用。從用上看到你的體,從體上看到你的作用,這都是修行真實的境界。我們在大乘,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到這個境界,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契入這個境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禅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境界,普通人沒有。但是我們明白之後,我們要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兩句話,去認真學習,「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要過分執著自己的意思。學什麼?什麼都好,什麼都隨緣。轉心,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這是無所得心的一分。不認真落實,煩惱去不掉,智慧就不能開。...

要在無心三昧中。這什麼意思?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叫無心三昧,起心動念就不行。不起心、不動念,我們能做到?做不到。為什麼?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宇宙法界不見了。什麼時候這個境界現前,整個宇宙沒有了,自己身體也沒有了,可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現象都沒有了。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能想象得到,為什麼?常寂光的境界。自性有沒有?有,自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寂的。我們只要看到有現象存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沒有斷。前面我們所說的,相似相續相,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就好像看電影,你只要看銀幕上畫面都在,它在動,它沒有定下來。如果一定下來,畫面沒有了,畫面沒有了就是銀幕上一片空白,那就是自性現前,那就叫見性見性之後,不動是見性,動還是見性,為什麼?你透徹了解了!動與不動都不放在心上,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那個作用叫妙用,妙用是清淨安樂。清淨安樂四個字你沒得到,妙用就沒有,你的用會生煩惱,凡夫的作用生七情五欲。菩薩起的作用生智慧,決定沒有七情五欲,道理在這個地方。

 

 所以,見性沒有行程可計,也沒有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高峰禅師的話,「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這個東西比喻,就好像保險櫃上那個號碼一下調對了,這一對了馬上一拉就開,很輕易,一點障礙都沒有,「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你不要有希望,有希望就是障礙,那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隨它去,自然就碰上,那就非常有可能我們自己要具備什麼條件?具備一心。我們常常講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一心,就有這個機會。那我們在應酬怎麼樣?有一個好方法、妙方法,也是古人教給我們的,你看見什麼人都是阿彌陀佛,你看到什麼事都是阿彌陀佛,這就不妨礙了。看見我喜歡的人阿彌陀佛,看到冤家對頭阿彌陀佛,把一切分別執著全打掉,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樣念佛,縱然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大徹大悟,給諸位說,二、三年功夫成片是決定成就,有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什麼時候想去就去得了。

  這一切人是不是真的阿彌陀佛?你說是真的,他就是真的,你說是假的,他就是假的,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你自己做主宰。不是別人做主宰,別人做主宰就困難了,要自己去做主宰,所以這個事情不用問人,你問佛菩薩也沒用處。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沒有叫你去找別人,反求諸己就對了。「剎那相應」,這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道在哪個剎那你一下碰上。每個人的機緣都不一樣,我們從《五燈會元》裡面去看,一千七百則開悟的例子,沒有兩個人是相同,這說明什麼?說明念念都不相同,沒有相同的念頭。哪一個念頭的緣跟你相應,一下就通開,迷關就打破了。所以平時心愈清淨,這種機會就愈多;心不清淨,妄念很多,這個機會就沒有了。開悟,心一定要清淨,念佛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個心地接近清淨,這個方法非常之妙。

...

念老批注裡說,「世人愚癡貪愛,不知世間萬物都是幻夢空花,誤為實有,而不知無常迅速,不能永保

  這整個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執著相分之一點點誤以為是我,堅固執著,不肯放下,這是佛法講的一念不覺。是不是能真的抓到?沒有。為什麼?剎那生滅。可是雖是剎那生滅,它這個影響立刻就傳到底下一念,底下一念不是前面這一念,但是它把它的信息傳下去了,於是下一念也執著,就產生一種相似相續相。那一念有沒有?一念實在講不存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念時間多長?一秒鐘裡面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一千六百兆的細念才構成一秒鐘,一千六兆!諸位想想,你怎麼能得到它,我怎麼能抓住它?以前用幻燈片快速播放,這是電影。電影現在都用數碼,不用膠卷,膠卷比較容易覺察到,為什麼?膠卷一秒鐘二十四張,現在告訴你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張,不能比!電影在銀幕上放映的時候,我們容易感覺到它是假的,它的確是相似相續相。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獨立的,就是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它不是前頭那一念,也不是後面這一念,念念都獨立。只是這一念不覺,抓住阿賴耶裡面相分的一點,不是全部,相分裡面的一分。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像一個細胞一樣,誤以為是自己

  阿賴耶的相分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今天科學所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阿賴耶,都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只在物質現象抓了一點,精神現象上也抓了一點,以為是自己,錯了。這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所說的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大乘教裡常講「徹法底源」,在這一切法要把它的根源找到,中國人有一句諺語說「打破沙鍋問到底」,大乘的精神就是這樣,這是科學的精神。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它究竟是什麼?我到底是什麼?阿賴耶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見分。末那只在相分裡抓了一分、一點點,見分裡頭也抓了一點點,把全體疏忽了、忘掉了,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那叫法身。應身是法身的一個細胞而已,如果把法身比喻作大海,應身只是大海裡頭的一滴水,怎麼能認一滴水是自己,大海不是自己?

...

  
  輪回業身捨不得放下。頭一個就是道場,道場建得愈大愈難放下。再就是什麼?情執,在家人的情執是妻子兒女,出家人的情執是徒子徒孫,想著這個,念著那個。有絲毫放不下就去不,這是真的。還有恩恩怨怨放不下,那個人對我很好,我恩沒報,那個人對我不好,我仇還沒報,還有恩怨沒放下,那怎麼能去!我還想這個想那個,這個沒放下,那個沒放下,就去不了,那你隨業流轉,又搞輪回了什麼時候?現在就放下。
  
  放下是心裡放下,事沒有關系,事沒有障礙,最重要是你的心,心裡頭不再掛念,沒有這個念頭了。也就是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了,喜怒哀樂七情的牽掛沒有了,貪瞋癡慢疑大幅度的降溫,你往生就有把握,什麼時候往生都沒障礙。如果這些拉雜東西還有,你就得多想想,你往生沒有把握。這是愚癡,這是煩惱、習氣。雖然極樂世界主張是帶業,帶業是指帶舊業,不帶現行。最後一口氣還沒斷,還有牽掛,那不就完了嗎?所以,真正有把握,平時就淡薄,緊急關頭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決定得生。
  
  用什麼方法來練習?我有個方法,用了好幾年,有一點效果,提供給大家做參考。每天晚上上床睡覺就想著我死了,那還有什麼放不下?在練習,練習死,每天晚上練習一次。到真死就很平常,天天都這個樣子,什麼都不想了。這個方法雖然很笨拙,但是它有效。人到死的時候,你什麼能帶去?眼前的東西,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全不放在心上就對了有一樁放在心上,那都是你的麻煩,障礙你清淨心,障礙你往生的功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醫師 的頭像
    張醫師

    啟津中醫診所─台中中醫減肥減重瘦身門診

    張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